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 > > 正文

《读书》新刊 | 汪锋:我能不能感谢您的聆听?

来源:互联网    时间:2023-06-14 17:23:08

/ 编者按 /


(资料图)

北大数学奇才韦东奕“语文不行”?人们判断语言正确或者不正确的来源在哪里?作为语言学学者,汪锋从词源到新的语境,分析了“感谢聆听”作为一种新语体的典型代表的形成过程,而新语体和新用法能否确立下来,还有待于语言行为中交际双方的博弈。

我能不能感谢您的聆听?

文 | 汪锋

(《读书》2023年6期新刊)

还是二〇二一年十月的时候,北大数学奇才韦东奕在青橙奖答辩的PPT最后一页写了一句:“感谢各位专家聆听!”在获得一百万奖金的同时,喜提“语文不行”的称号。

韦东奕在青橙奖答辩现场,他因发展了预解估计方法和波算子方法,解决了流动稳定性的数学理论中的一系列重要的公开问题而获奖(来源:thepaper.cn)

其实,“感谢聆听”这个说法已经困扰大家好几年了,学术论文都有好几篇了。归纳一下,认为“感谢聆听”不合适的理由主要在于其不得体,“聆听”是敬词,但用在了应该表示谦逊的语境中。觉得可以接受“感谢聆听”的理由主要有两方面:一是书面语体上的“词汇缺位”,按照书面韵律上的要求,“感谢”后面需要找一个双音节的听义词;二是“聆听”的本义就是仔细听,并没有格外尊敬讲者的意思,其尊敬讲者的色彩是语境带来的。

所以,双方根本的矛盾其实在于“感谢聆听”这个说法中,“聆听”是否带有尊敬讲者的语义。如果是,显然就不合适,因为演讲者再托大,按照社交礼仪,也不能强行让听者尊敬自己;如果不是,自然就没有问题了。

为了在这个冲突中获得更强的支持,人们纷纷追根溯源,大多都会追到《说文解字》,发现“聆”和“听”在古时候是同义并列的,“聆”有仔细听的语义侧重。“仔细听”这样的事件更多发生在对尊者的聆听这样的语境中,因此,“聆听”就会沾染上尊敬讲者的色彩。这样的演变故事在汉语历史发展过程中比比皆是。但要注意的是,其不含尊敬讲者色彩的用法仍然很常用,比如聆听音乐、聆听大自然,等等。学者们还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去检索,试图给出更为客观的证据,而不仅仅是个人的语感。基本的分析都是倾向于所听为人的讲话时带有尊敬之意,其他则并无此意;大致上,前者的使用频率是后者的两倍。

值得注意的是,“感谢聆听”这样的用法最近几年才出现,而且基本限于在PPT演示的最后致谢页面。以我个人的经验,二〇〇〇年前,也是我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,计算机课上有PPT内容,但由于投影等相应的设备有限,二〇〇一年我硕士答辩时完全是口头报告。后来到香港攻读博士学位时,上课及讲座鲜有不用PPT演示的。三年后回到北大,PPT演示也非常普及了,不过,一直没有见过“感谢聆听”,直到最近四五年,才常见起来。我感觉,一种新的语体正在形成,介于书面语与口语之间。在这种PPT演示体中,书面(PPT页面)和口语(口头讲述)一起呈现,互为补充,通常是一个讲者面对多个听众,最常见的场景是期待讨论互动的报告,可以说,PPT演示体正在试图体现一种平等沟通的新型关系,比如:学生在课堂上做报告时,不仅面对老师,还有自己的同学;学者在会议上做报告时,不仅面对前辈,还有自己的同辈和学生辈;业务经理在做产品规划时,不仅在向上级主管陈述,还面对自己的同侪和下属。

网络常见的Powerpoint模板结尾页,很多以“谢谢聆听”结尾(来源:编者绘)

或许,正是为了适应这种新的PPT演示语体,“感谢聆听”应运而生,首先从做课堂报告的学生中生发出来,因为此前所用的“谢谢”一方面过于口语,另一方面过于笼统简略,显得不够正式与真诚。电视结束时用“谢谢观看”,广播结束时用“谢谢收听”,以此类推,在PPT页面上写上感谢的话,就更为得体。根据现代汉语韵律上的要求,“感谢听”这样的说法非常别扭,需要为“听”找一个双音节的词,如此,可供选择的有“聆听”“倾听”和“垂听”,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中,三者的频次分别为一千九百四十一次、三千八百二十八次和五十九次;根据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第七版),“聆听〈书〉听:凝神~、~教诲”,“倾听细心地听取(多用于上对下):~群众的意见”,“垂听”没有列为词条,与之相关的是对“垂”的解释:“〈书〉敬辞,用于别人(多指长辈或上级)对自己的行动:~念,~询,~问。”再仔细检查语料库中的用例,“垂听”均出自《圣经故事》,仅用于上帝对子民的垂听,这大概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临时造词现象。假设一个学生在做PPT最后的致谢页面,“垂听”由于其过于罕见,大概率不会出现在选择项中,“聆听”比“倾听”更适合书面及正式语体,而且“倾听”过于强调听众的“尊长”身份,与演示语体中追求的平等尊重有所抵触,甚至显得略微做作。

一些网站对Powerpoint末尾“聆听”之言的“批判”(来源:aboutppt.com)

但问题是,“聆听”附带的听者对言者的尊重义似乎与交际的礼貌原则冲突,也是前文提到韦东奕在答辩时“感谢各位专家聆听”受到批评的原因。中国有句古话:“言者无意,听者有心。”显然,在青橙奖这样的场合,韦东奕无意冒犯各位专家评委,由于此处“聆听”并没有带宾语,其意义更为抽象,而不是带上不同宾语后的实际分化(聆听人的话语,不仅表示仔细听,而且还有对言者的尊重;聆听其他声音时,仅有原初的仔细听之意),也就是,此处“聆听”意为“仔细听”,甚至泛化为“听”。有学者提到中国台湾学者早已将“聆听”泛化为“听”了,我找台湾同事确认,她认为确实如此,并没有额外的对言者的尊重之意。我猜想,在这里“感谢”二字也起了相当的作用,也就是,感谢之意的先导压制了由于常与“教诲”等连用造成的“聆听”对言者的尊重之意。不过,也得承认有不少听众,由于频率效应,看到“聆听”就会想到“聆听教诲”一类,从而激活对言者的尊敬之意,尤其是当在意其地位实际上比言者高时,会感觉受到了冒犯,进而会反对这种用法,其公开批评会抑制“感谢聆听”的进一步扩散。据说,有专家对一名优秀青年学者使用“谢谢聆听”很是不悦,认为就凭这个就不把票投给他。幸亏韦东奕的评委不这样想,否则他的青橙奖就泡汤了。

语言作为一种交际行为,其用法的创新与扩散取决于交际双方的博弈,双方各自的考虑不尽相同,导致了语言运用上的变化,该创新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,就会赢得一席之地,否则,就可能是昙花一现,被淘汰出局。“感谢聆听”在一些地区和一些人群中似乎已经站稳了脚跟,能否全面铺开仍然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议题。

*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

《读书》刚刚开通视频号,

欢迎大家点击下方关注▼

我们将每月不定期更新——

阅读思想,看见《读书》

©文章版权由《读书》杂志所有

转载授权请联系后台

相关精彩文章

汪锋:您这话是什么意思?

张怡:语言的寓言——《拉比的猫》的文学传统

吕叔湘:错字小议

辛丰年:朋友交谈默契之乐

宋明炜:“流动性”与“此时此刻”

微信订购

➡微信公众号菜单界面➡读书书店

➡点击每条图文下方“阅读原文

进入店铺主页

邮局订阅

搜索微信公众号中国邮政微邮局服务报刊订阅

搜索“读书”即可订阅

邮局网上订阅地址:

http://bk.11185.cn/index.do#

邮购

读者服务热线:

010-84050425/51

邮购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霞光里9号B座《读书》邮购部

邮编:100125

E-mail:dzfw@lifeweek.com.cn

⬅长按二维码

购买本期杂志

扫码关注我们

关键词:

精心推荐

X 关闭

X 关闭